醫療器械小科普:醫院麻醉科基礎知識及儀器介紹
發布時間:
2024-07-11
麻醉工作包括麻醉前后的準備和處理,危重病人的監測治療,急救復蘇、疼痛治療等方面的工作。工作范圍從手術室擴展到病室、門診、急診室等場所,從臨床醫療到教學、科學研究。
麻醉工作包括麻醉前后的準備和處理,危重病人的監測治療,急救復蘇、疼痛治療等方面的工作。工作范圍從手術室擴展到病室、門診、急診室等場所,從臨床醫療到教學、科學研究。
麻醉醫生的工作是什么?
麻醉醫生又被稱作手術室里的內科醫生,麻醉醫生要解除病人的疼痛,要管理病人的重要生命體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壓、心臟、神經系統、肝腎功能等。不但熟練各種麻醉操作技術,確保病人手術無痛、手術順利進行,而且利用先進的儀器隨時監測病人的生命功能,如發現由于手術、麻醉或病人的原有疾病產生威脅病人生命的問題,就采取各種治療措施,維持病人生命功能的穩定,保證病人的安全。
一般而言臨床麻醉醫生負責:
1、與患者的主管醫生共同決定患者是否能承受手術麻醉;
2、決定采用哪種麻醉及監測措施;
3、對患者施行麻醉;
4、在手術全過程盡力保證患者的安全;
5、在手術結束后使患者安全平穩地恢復;
6、術后疼痛治療;
7、慢性疼痛的治療。
臨床麻醉工作分為全麻、局麻。全麻(靜脈全麻、吸入全麻、靜吸復合):,椎管內麻醉(硬膜外、腰麻、腰硬聯合麻醉、骶麻),神經阻滯(頸叢、臂叢、坐骨神經)。局麻:表麻,基礎麻醉,控制降壓、有創監測,深靜脈穿刺、血氣分析等。
麻醉科醫生疼痛治療工作主要是術后鎮痛、無痛人流、無痛分娩、疼痛性疾病治療、神經麻痹痙攣治療以及各種急慢性疼痛如頭頸部疼痛、肩周炎、腰腿疼痛帶狀皰疹疼痛等。
麻醉科醫生進行麻醉手術主要有4個流程:
(一)術前準備:在決定了接受手術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也就是麻醉前,麻醉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病情對病人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其中一部分工作也有賴于患者的配合,其總的目的在于提高病人的麻醉耐受力和安全性,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力爭手術過程中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也有利于促進患者手術后身體狀況的恢復。
(二)實施麻醉(誘導階段):醫生根據術前準備階段,對病人的狀況觀察分析后,決定實施何種麻醉方式:全麻、腰麻、表面麻醉、神經麻醉。全麻是比較常見的麻醉方式,麻醉誘導后用插管喉鏡輔助插管,麻醉機運行即可將麻醉氣體通入病人呼吸道。
(三)術中麻醉(麻醉階段):病患在進入到可進行手術狀態后,麻醉狀態、生命體征的維持,麻醉醫生需要全程跟蹤,避免病患在手術過程中存在意識、感覺疼痛等
(四)術后復蘇:完成手術后,病人需要推到手術室隔壁的復蘇室,吸氧,監測血壓、心電圖,待病人復蘇后生命體征穩定后再轉到普通病房,如果病人情況異常,可迅速回到手術室進行搶救。
一、麻醉機
麻醉機主要用于全麻,是通過機械回路將麻醉藥送入患者的肺泡,形成麻醉藥氣體分壓,彌散到血液后,對中樞神經系統直接發生抑制作用,從而產生全身麻醉的效果。麻醉機屬于半開放式麻醉裝置。它主要由藥液罐(蒸發罐)、乙醚調節開關、折疊式風箱及吸、呼吸回路、呼氣單向活瓣和波紋管組成。
二、醫療監護儀
醫療監護儀是一種以測量和控制病人生理參數,并可與已知設定值進行比較,如果出現超標,可發出警報的裝置或系統。監護儀它必須24小時連續監護病人的生理參數,檢出變化趨勢,指出臨危情況,供醫生應急處理和進行治療的依據,使并發癥減到最少達到緩解并消除病情的目的。監護儀的用途除測量和監護生理參數外,還包括監視和處理用藥及手術前后的狀況。
三、可視喉鏡(軟管鏡)
供臨床挑起患者會咽部曝露聲門的工具。可視喉鏡有效解決麻醉及急診搶救時的常規和困難氣管插管處理,醫生可以通過喉鏡屏幕清晰、直觀、輕柔的完成氣管插管,確保了手術患者安全有效的進行手術,減少了氣管插管的并發癥。
以上便是醫院中麻醉科主要功能、醫生責任概要和科室主要醫療器械的簡單小科普,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幫助到更多的醫療器械行業從業人員了解專業科室知識,幫助更多普通消費者加深對醫院中治療過程的了解。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分享到